中国农业用具网 - 农业用具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国际动态 | 国内科技 | 国内动态 | 国外科技 | 科技三农 | 科技资讯 | 消费动态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消费动态 > 吴孔明:科技已成为农业农村发展首要驱动力
9.biz | 商业搜索

吴孔明:科技已成为农业农村发展首要驱动力

信息来源:n-g.com.cn   时间: 2023-03-10  浏览次数:28

“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提升,科技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驱动力。”在12月16日举行的“2022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上,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表示。

当日论坛发布了多个农业科技领域的报告,举行了智慧农业创新院士论坛,同时还举行了太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介活动。

六大报告展示中国农业科技成果

论坛发布了《2022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2022全球农业研究热点前沿》《2022中国农业科技论文与专利全球竞争力分析》《2022中国涉农企业创新报告》《2022中国农业农村重大科学命题》《2022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等六个主旨报告。

这些报告显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迅速,如农业科技论文竞争力位列全球第一,热点前沿表现力位居首位,此外,涉农企业创新能力也在逐步提升。吴孔明表示,报告全面展示了我国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效,以及世界农业科技前沿趋势,对指导推进今后农业农村科技发展,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吴孔明介绍,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第一,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突破了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瓶颈,如在农业基因组研究领域实现了“变道超车”。第二,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000061)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如培育了亩产超过1000公斤的超级稻,提升了机械化率,确保了口粮绝对安全等。第三,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广泛应用,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稳步提升。第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快速升级。同时,科技与区域经济更加融合,南京、太谷、成都、广州、武汉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硅谷”初具雏形。

“过去十年,是农业科技政策氛围越来越好的十年,是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越来越强的十年,是农业科技支撑发展越来越坚实的十年。”吴孔明说。

农业科技创新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的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吴孔明表示,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

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吴孔明表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14亿多人口每天要吃掉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23万吨肉,供给压力非常大,因此,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保障高质量农业科技成果有效供给,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农业科技创新同样提供着重要的动力。吴孔明表示,“科技是根本,只有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才能让农业强起来;只有通过科技创新突破资源环境刚性约束,走低碳绿色发展道路,才能让农村美起来;只有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才能让农民富起来。因此,我们急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增添乡村振兴动力源(600405),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乡村振兴道路。”

我国是农业大国,当前,正在向农业强国迈进,这一过程中,科技是根本保障。吴孔明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强农业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充分展示了党中央对打造与我国大国地位相称的农业强国的信心与决心。农业强国的根本标志就是具有能与世界先进国家抗衡的农业国际竞争力。因此,必须大幅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加速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农业科技创新还面临着多重挑战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迅速,在多个领域处于全球领跑或并跑的位置,但同样存在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已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但与建设农业强国的要求相比,短板与弱项依然突出,问题与挑战同在。”吴孔明表示。

在科技供给方面,结构性短板仍然明显。吴孔明介绍,根据最新数据预测,我国农业农村领域的技术仅有10%处于国际领跑地位,与国际领先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农业基础研究薄弱、原创性创新能力不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专利面临“卡脖子”风险的局面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

在成果转化应用方面,依然存在瓶颈。吴孔明介绍,我国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长期存在,尚未完全破解,一体化推进长线攻关、短期技术熟化与当前成熟技术推广应用的机制亟须健全。农业科技产学研脱节,科研成果转化路径不畅通,大部分农业科研成果仅停留在实验室和纸面上,还没有应用到田间地头,更没有达到产业化、商业化应用的阶段。

在企业科技创新方面,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凸显。吴孔明介绍,截至2019年底,在全国22.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涉农高新技术企业8920家,仅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的4%。我国涉农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占比不到3%,远低于欧美等国家的投入水平。企业主导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发展尚未成熟,还任重道远。

开创农业强国和乡村振兴新局面

为贯彻落实二十大关于农业强国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总体部署,农业农村部提出,要在农业科技装备领域实现新的突破。在论坛上,吴孔明建议,未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方面,需要四大方面的集中攻坚。

通过抢占农业基础前沿创新高地,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吴孔明说,“我国人多地少,在耕地和水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必须用高水平的农业科技、现代化的物质装备,破解资源禀赋制约,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要加大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等,在有重大育种价值的关键基因挖掘、重要农业动植物国产化育种、智能化大型农机装备等方面实现突破,用更好的种子、更先进的技术、更智能的装备,生产更多更好的粮食。”

通过发挥我国体制优势,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效能。吴孔明表示,“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机制,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合力。同时,各地也要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特色及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快推进科技攻关,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农业科技创新格局,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效能。”

通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吴孔明表示,“在新形势下,要积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地结合,加大支持力度,创设兼职兼薪、人才激励、技术产品应用、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通过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农业科技创新强大潜能。吴孔明说,“当前,农业科技系统迫切需要健全完善‘放权’‘松绑’和激励政策措施,切实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切实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着力打造良好的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生态,释放农业科技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发展,尤其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强大潜能。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唐峥 校对 李铭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农业用具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