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用具网 - 农业用具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国际动态 | 国内科技 | 国内动态 | 国外科技 | 科技三农 | 科技资讯 | 消费动态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国内科技 > 聚焦“抓增产” 金丰公社点亮中国农业新时代
F.biz | 商业搜索

聚焦“抓增产” 金丰公社点亮中国农业新时代

信息来源:n-g.com.cn   时间: 2021-07-26  浏览次数:44

  随着“中国农业生产托管万里行”大型全媒体直播活动在吉林省梨树县的圆满落幕,这一专门针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系列宣传活动上半年的行程告一段落,在此期间,一大批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走进人们视野,金丰公社就是其中之一。

  7月18日,正值金丰公社成立4周年,以“我们的时代-抓增产·向未来”为主题的2021金丰公社现代农业服务论坛在山东临沂召开。四年来,金丰公社围绕“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这一难题,通过聚资源、建网络、做服务,让“能下地”的服务扎实落地,如今,金丰公社再启新程,将“抓增产”作为核心,通过持续推动土地成方连片,打造年轻化、机械化、专业化的小社长队伍,带动更多农户持续增产增收,让小社长在家门口通过种地发家致富。

  抓增产 让种地能赚钱养家

  金丰公社的架构分为三级:总社、县社和村社。村社的小社长负责服务本村的土地,他们将成长为未来的新型职业农民。但问题是,如何让小社长愿种地、能种地?而且,还要能种更多的地?金丰公社找到了破解问题的钥匙。

  “金丰公社成立短短四年,被央视定义为全国最大的农业生产服务组织,原因是我们解决了小社长为什么要种地的问题。”金丰公社社长李计国说,种地要致富,中原地区必须种两三百亩,东北要种一千亩以上,但土地制度让年轻人没机会种这么多的地。解决的唯一办法是增产,并由农民和小社长共同分享增产成果,这样农民便乐意将土地交给金丰公社托管,实现了土地集约化,而小社长也扩大了服务面积,让种地致富成为可能。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金丰公社提出了“多打200斤、多收200块”的口号,并在全国各级县社推开,实现了帮农户增收、带小社长致富、为国家多打粮的三方共赢格局。

  在山东省东明县东明集镇刘庄村,90后小伙刘瑞涛加入金丰公社成为小社长后,之前并没有种地经验的他,却能年年增产,让邻居们刮目相看。他从当初服务几十亩到现在400多亩,年收入也涨到了20万,成为刘庄村唯一留在村里种地的小伙子。“如果不是金丰公社,我早就出去打工了。”

  在安徽萧县金丰公社,2020年,一共有6位小社长都实现了年收入超百万,种地致富不再是传说。

  来自黑龙江海伦市金丰公社的小社长张文海2020年收入达到了令人咂舌的300多万。2020年的三场强台风让这个小社长一举成名,通过金丰公社的全程托管方案,他第一季服务的3000多亩玉米基本没受台风影响,产量平均达到1600斤/亩,与往年正常年景相比不降反增,而周边农户的玉米损失严重,亩产锐减300多公斤。

  乡亲们被征服了。今年,张文海服务的耕地一下扩大到1万余亩。“做了小社长后,大伙儿都挺依赖我的,比挣钱更有面子!”张文海说。

  让小社长成为未来的种地主力,点亮属于他们的时代,归根结底是要让这些新型农民留得住、能挣钱。金丰公社通过赋能小社长,实现增产增收,找到了破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两大难题的支点。

  据统计,2020年,金丰公社在东北托管服务的玉米亩均增产190斤;2021年,在中原小麦区,162个县的测产结果显示平均增产207斤。“前三年,金丰公社把‘能下地’做扎实了,向未来看,金丰公社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抓增产’,要把增产的经验推广开,帮助更多农户实现‘多打200斤,增收200块’的目标。”李计国表示。

  打造智库 引领农服风向标

  会上,金丰公社研究院宣布成立,这将成为未来推动农服发展的重要智库机构。金丰公社研究院由金丰公社、全国农业科技创业创新联盟、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室、北京凯德现代农业科技研究院、上海龙睿商务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发起成立,聘请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王玉斌、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果茶技术推广站主任高文胜、全国农业科技创业创新联盟执行会长兼秘书长李同斌为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凯德现代农业科技研究院院长李继凯为首席研究员。

  值得一提的是,金丰智慧农业云平台也在论坛上首度发布,这是应用于农业生产性服务综合管理的数字化系统,让大规模农业生产性服务管理成为可能,可以对土地、基层农服人员、农机、作业、合同单据等各项生产要素进行数字化管理和监测。

  成立四年来,金丰公社已服务社员876万名,当季生产托管面积3963万亩,通过生产托管,在种植成本每亩降低10%以上的同时,作物产量提高10%以上,综合收益提升20%以上,帮助社员实现每亩多打200斤,多收200块,成为了农业社会化服务行业中的排头兵。

  吴俊生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农业用具网证实,仅供您参考